本博文为隐身人原创作品,请勿转载
第九步:完成订单确认之后,使用事务代码CO02,查看刚刚确认完成的生产订单,如下图所示:
我们看到这张订单的系统状态上已经新增了“DEF”标识。这意味着针对该订单已经做过了缺陷记录工作。
第十步:使用事务代码QM10,查看由系统自动生成的质量通知单。首先观察“参照对象”视图,如下图所示:
可以看到,这张通知单对应到我们之前指定的通知单类型,我们可以在这上面看到与之对应的物料号与生产订单号,说明了通知单与生产订单之间的关联关系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在生产订单号的旁边并没有显示出具体的工序号码。这说明该通知单是针对整张生产订单的缺陷记录,而不是具体针对某一道工序的。
接下来我们再查看该通知单的“行项目”视图,如下图所示:
我们看到,之前在做订单确认时所维护的两个缺陷类型行项目(第一个“数量”行项目不属于“缺陷”,因此不记入通知单)已经被忠实地记录在通知单上,每一个缺陷类型行项目都对应了通知单上的一个行项目。我们在该行项目上可以看到缺陷类型代码、缺陷注释、缺陷数量(即“数量”行项目上的确认数量)等数据。这些都是进行生产线绩效评估的必需数据。我们之前提到绩效评估的数据需求时还提到了一项--缺陷责任人。关于这一项,我们并没有在订单确认时予以特别记录。但事实上,维护在订单工序上的工作中心(工位)就已经代表了需要对该缺陷负责的责任方,由此,我们就没有必要再单独记录缺陷责任人了。
在上图中值得一提的是每个缺陷类型行项目上的“缺陷次数”(Number of defects)。此字段同样可用于绩效评估,请注意两个行项目在这项统计数据上的差别:
第一个行项目记录了缺陷数量共三个,但累积的“缺陷次数”只有一次;第二个行项目记录了缺陷数量共两个,而累积的“缺陷次数”也为两次。这就是我们之前在后台配置缺陷记录格式的时候,对每个“数量”行项目的“缺陷次数”累积方式进行了单独定义的结果。在实际应用中,我们应该注意到不同的统计方式所导致评估效果的不同。
评论